欢迎访问民企联盟官方网站:www.mqlm.org.cn [登录] [注册]

中文 English

上一张 下一张
  网站首页 >> 联盟之声 > 民企视角
想不看广告,还得和平台斗智斗勇?

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,打开一个手机APP,跳出来的是开屏广告,从上看到下,找不到关闭按钮;或者明明点了不跳转某电商平台,下一秒就发现屏幕显示的正是电商平台页面。真是让人不胜其烦。

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1216日发布的《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(2020)》显示,对600APP广告行为分析发现,58%APP含有广告,其中69.7%的广告没有“关闭键”,如微信、汽车之家、快看视频、36氪等。

APP的背后企业有赚钱诉求,把广告当成盈利模式,这大家也能理解。可是商业行为总得有底线,不能搞强买强卖。哪怕就是从广告主的利益考虑,把广告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,才能实现价值。一刀切地搞强制推送,逼迫所有用户看,连个关闭按钮都不留,这样的吃相实在太难看。

就拿微信来说,平台已经拥有极其庞大的用户基数,赚钱的路子比比皆是,在广告模式上,本该有所克制。可现实是,微信的所谓个性广告,一样有强买强卖之嫌。

澎湃新闻的记者体验了一下关闭微信个性广告的程序,发现累计要通过八个步骤,一路操作到犄角旮旯,才能关闭,而且还没法彻底关闭。平台说法是,“关闭后,您仍然会看到广告,但相关性会降低。”就这样,也只能关闭半年,半年后想少看广告,可能还得再折腾一轮。

想不看广告,还得和平台斗智斗勇,真是匪夷所思。而这些APP广告的问题,还不仅是招用户厌烦,上海消保委法律部团队通过对600APP广告内容检索和分析,发现不少广告内容都存在问题。比如微信在朋友圈推送的广告,有些甚至涉嫌虚假宣传、隐匿广告(销售)主体等。

身为行业巨头的微信尚且如此,其他中小APP的广告品质恐怕就更堪忧。一则虚假或者自带陷阱的广告,可能造成很恶劣的影响。这两天舆论都在声讨一条京东数科借贷广告,主要内容是忽悠农民工在平台上借网贷。那么,在众多APP中有没有类似广告?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。

APP正常做广告,本无可厚非,但尊重用户的选择权,把好广告内容关,则是最起码的要求。眼下,多数APP是免费使用,所以用户和平台的博弈能力确实不强,这可能也是大量APP肆无忌惮的底气所在。然而,用户体验和口碑,长远来看也是有力量的。那些没有长远眼光只图短期利益的APP,只要用户有了更多选择,终究会被抛弃。

APP内的广告比起传统广告更具隐蔽性,也给监管带来了难度。因此,相关部门也应与时俱进,多多关注此类新型广告。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评价报告证明,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。期待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强,那些烦人的广告会从我们的视线中逐步消失,让我们的APP变得更“干净”。

上一篇:直播带货频现售假风波,“罗永浩们”该如何    下一篇:这些农产品已经获得气候品质认证啦!

民企联盟网二维码

民企联盟公众号

法律顾问单位: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;法律顾问:路光合 律师

联系电话:010-83209786(总机)
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工商联大厦16层


© 版权所有民企联盟    京ICP备17061975号